寻迹狮城:一周米乐 M6米乐城市生活
米乐M6 米乐米乐M6 米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经验中最值得中国城市分析研究的有四个方面——公共住宅、产业发展、环境和城市交通。一直以来,国内城市规划领域关于新加坡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尚未有过系统性的研究著作出版。此番,借《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一书出版的机会,有着丰富规划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沙永杰教授与来自业界的两位嘉宾一道,将狮城经验分享给读者。
7月15日晚,同济大学出版社在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举办了《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一书的分享会,主题为与书名同题。该书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城市更新人才培养特别项目主持教授沙永杰主讲,嘉宾为上海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企更新平台规划实践者许菁芸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分院总工程师、德国工学博士金山。
沙永杰教授此前因主持上海顶级网红街区武康路的风貌道路保护规划,以及长期研究世界各国城市更新的先进经验,在业界和民间颇受关注。他的著作《“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200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武康路:风貌保护道路的历史研究与保护规划探索》(2009,同济大学出版社,与纪雁、钱宗灏合著)《中国城市的新天地:瑞安天地项目城市设计理念研究》(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历史街道精细化规划研究:上海城市有机更新的探索与实践》(2019,同济大学出版社,与伍江合著)等,注重对城市更新的比较研究,并思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他还受聘担任上海市徐汇区湖南社区总规划师、虹口区北外滩开发办总规划师、长宁区武夷路片区城市更新总规划师,始终冲在规划实践前线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亚洲城市的规划与发展》文集,介绍了18座亚洲城市的规划经验,是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亚洲城市论坛”的成果。沙永杰亦参撰此书。2010-2015年间,沙永杰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建筑系任访问副教授和双聘教授,自2010年起,他有感于新加坡特有的城市规划模式在支持世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比较的视角研究新加坡城市规划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考察其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形成合力的运行模式。
在分享会上,沙永杰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起,结合对新加坡发展状态的体验,综合各方观察新加坡、评价其发展水平的不同视角,以及新加坡官方不断更新的发展愿景、计划目标等,向读者介绍新加坡值得我们学习参考的一面。他特别强调,新加坡在近几年仍在高速发展,其变化速度和规划响应的能力令人无法回避,因此新加坡城市的未来面貌更加值得期待。而新加坡政府将土地出售的收益计入国家准备金,而不是本届政府的预算,也体现出其着眼长远的特点。
沙永杰也与读者们谈到,新加坡的特殊性是多方面的。无论国土空间规模、人口,还是气候、社会氛围、文化等,其拥有的资本和影响发展的因素,与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有相当的差异。经验当然不可照搬,但无论从《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一书中谈及的公共住宅、绿道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网络、产业园区、CBD开发等问题上,还是从强调政府责任、以人民福祉为本、相信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企关系等方面,在已有很多研究的基础上,新加坡还是有大量做法值得我们去观察、借鉴。
在分享会上,沙永杰着重介绍了人民行动党从英国殖民政府手中接手新加坡之后、新加坡独立建国以来,这半个多世纪的变化过程。从最初百废待兴,高失业率、单一且脆弱的产业、普遍较差的居民居住环境、较小的市中心区域,到1971年联合国专家帮助新加坡做的概念规划、1991年新加坡规划管理部门独立完成的首个概念规划、2001年概念规划到2013年土地利用规划和“人口白皮书”,以及2019年总体规划出台,新加坡走过了一条以务实为根本、强调危机意识、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规划研究道路。
他还向读者全面介绍了新加坡公共住宅和新镇模式的发展过程,其间活灵活现地描述了很多具体的生活状态和住宅更新过程,并用很多图片来对比说明。1969年,刘太格离开贝聿铭事务所,担任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设计和研究部主任,1975年担任总建筑师,1979-1989年任局长,在他任上,新镇与公共住宅的规划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刘太格后来主导制定1991版概念规划,并奠定新加坡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框架,他也被称为“新加坡规划之父”。沙永杰对新加坡规划专业人士的工作有很多感受,他认为从这些人身上能显著地看出精英治国的本色,他们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兼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务实操作的能力。刘太格曾说他们当年完成冗长枯燥的规划研究,作出了正确的道路选择,这一点也使人感叹,是怎样的工作伦理令新加坡规划人走过了这样的路程。
新加坡有很多具体的公共管理细节,很有效,但也使人有一种“学不来”的感觉。比如严密的错峰上班上学制度,有人早上6点就上班或上学的,因此下班或放学也较早。在自行车专用道系统建成之后,政府机关、学校等办公楼都建成了淋浴房,作为骑自行车通勤的附属设施,这样一身汗到了单位可以马上洗澡。沙永杰说到在他当时任教的地方,骑自行车上班的教职员到达后就去系办取淋浴房钥匙。他的一名新加坡学生,住在公共住宅,整栋楼更新改造期间,因更换供水设施,政府直接给每一户发了一套一体化卫浴设施,供临时使用,10天工期严格执行,完工之后将该临时卫浴设施收回,期间也是将排泄物和废水统一收取处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沙永杰还向读者们强调,新加坡过去的建设发展,并不以美观为追求。公共住宅小区往往看上去外观平平,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美感,但从功能到设施和使用管理,每一环都算好经济账。社区也分走了成套住宅内很多活动所需的功能,一日三餐都可以下楼方便便宜地吃到,家里都不需要太大的厨房。他们的规划建设也不会追求打造一个在某个方面是第一名的项目,或者为了超过某个项目而打造一个项目。沙永杰也提到,要从城市使用者的视角,而不是一个游客的视角去感受新加坡,这样能更好地理解新加坡城市发展的逻辑。
不过,不断进步的新加坡,无论公共住宅还是环境基础设施和CBD,都已经有了很多能实现美观、综合利用、高科技等特点的更新和新建项目,未来还将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明星项目出现。
赵仁辉(Robert Zhao Renhui)一直着迷于新加坡人与自然的可控共存,他的实践来自于他对人类如何与自然互动的好奇心所激发出来的观察和研究。他以纪实的方式创作照片,用跨越真实与虚构边界的叙事来构建和分层主题,让观者对图像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赵仁辉的工作提出了两个问题,即我们对控制自然的迷恋,以及我们对照片的接受是如何被它的呈现所操纵的。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