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进军细分市场功能设计却不能“想当然米乐 M6米乐”
今天,在众筹发起之日即告售罄的小米米家智能音频眼镜已经正式发售,售价899元,其拥有开放式声场设计及长续航时间,支持用户连接多设备。而这一产品的发售,实际上也意味着智能眼镜这一形态的可穿戴式产品发生了变化,已经意识到此前追求“大而全”功能的设计略显浮夸,正在向细分市场进军。
在设计功能方面,当前的智能眼镜产品大致被分为几类,一类转向音频,音频提供的方式由此前的骨传导转向开放声场设计,同时还加入了语音助手等功能;一类转向影像,采用第一视角为用户提供影像功能,所见即所得;第三类转向智能助手,为用户提供智能提醒,同时还具备特定的健康监测功能。
智能眼镜这一形态的产品虽然弥补了可穿戴式产品的空白部分,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指向性明显的用户群体是第一个挑战,在目标群体一定且无法扩大,并被传统行业占据强势的前提下,如何生存是首要难题。
第二个挑战也是难点,当前的智能眼镜产品掺杂着极多的“被定义”色彩,这种“被定义”是由产品设计师提出的设想,但这种设想是否符合用户在实际应用环境下的需求,似乎并没有可靠的论据支持。
第三个挑战也是智能眼镜产品面临的最大困境,那就是“专业不专”。如音频部分,开放式声场设计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只能尽量避免出现漏音问题,无法完全避免;在影像功能部分,相关的产品是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便利性,但在专业设备面前,其表现只能说是差强人意;而在健康监测方面,目前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都能提供相对更全面的功能
虽然当前的智能眼镜产品正在向细分市场发展,但在其功能设计方面依然还可以看出求大、求全的影子,如将其视为手机屏幕的延伸,有通知提醒和语音提醒,有各种健康监测功能。但对于用户而言,这些功能可能并非是必备品。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对有佩戴眼镜习惯的用户而言,眼镜的智能化是否能带来根本性的改变。而对那些没有佩戴眼镜习惯的用户而言,智能眼镜完全不能提起他们深入了解的兴趣,其他的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对于智能眼镜而言,过于强烈的指向性和功能性或许并非是一件好事,类似的案例还有智能音箱。在智能音箱出现之初,由于具备语音交互能力,同时还能作为影音娱乐的补充设备,因此这一产品形态迅速发展。随着设计思路上的改变,厂商们开始为智能音箱赋予更多功能,增加更多的用途,例如增加屏幕,添加触控操作功能。而随着硬件、功能的升级,智能音箱的成本也随之上升。但对用户而言,这种产品形态的升级似乎有些过于“想当然”了。
首先,功能堆叠过多对用户而言并非是好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用户在认知上的迷茫。举例来说,大多数电视机产品会额外增加音箱部分,因为对用户而言,电视机在使用过程中自己发声是正常情况,但如果为其在背部增加一个RGB呼吸灯带就显得较为浮夸了,这会让家里的客厅带上几分夜店色彩。
其次,堆叠的功能和升级的硬件必然带来成本的上升,而这些由“想当然”涉及诞生出的功能往往又不是用户在应用场景中经常用到的,在最糟糕的状态下,这些新增功能通常还不太好用。那么对用户而言,为这些增加的成本和功能付费就是没有必要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对很多用户而言,智能音箱并非是生活的必需品,这只是生活品质提升的调味品,有或者没有,对用户正常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相关厂商应该做的是打磨产品,将一款足够接近最终形态的好产品提供给市场和用户,由用户决定这款产品的具体用途,而非是试图教育用户,让用户接受现有的设计和形态,虽然这两者可能最终目标一样,但过程和手段的不同,最终的市场表现可能就大相径庭。
因此在现实中,除类似PC、手机这样的通用计算平台可以对功能求多、求全,其余消费电子产品如果采用类似的做法,最终的市场表现都不太尽如人意,而且还可能由于设计师“想当然”的设计招来如潮恶评。
同样类似的还有家用游戏机,举例来说,在蓝光家庭影院概念兴起之初,有部分用户将PS3游戏机作为家庭影院的播放源。对喜欢娱乐的用户而言,这不仅节约了一台播放器的成本,还能拥有更加出色的大屏游戏体验。但对完全不玩游戏的用户而言,这台游戏机的主要功能相当于被浪费了,而且在传统认知中,游戏机和播放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由此带来的认知迷茫也可想而知。
对智能眼镜这一产品大类来说,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在现有的产品设计和功能方面做“减法”。首先抛弃那些“看上去很美”的功能,然后在某项用户迫切需要的功能上做精做深,突出重点。以健康监测功能为例,是否可以考虑加入用眼提示、护眼提示,成本提升不多,对用户而言却又较为实用。
从当前的市场来看,智能眼镜类的可穿戴式产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场,如智能眼镜正在学习传统眼镜的镜架设计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符合用户审美的标准的镜架,帮助用户适应不同场景中全天候的佩戴需要。应该说,这是一种对传统行业及市场的适应,对传统行业的有益补充,也是消费电子行业存在的积极意义。米乐 M6米乐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