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地下之城好比“城市倒影”公共平台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与新区共成长米乐M6 米乐
从昔日一片荒地,到如今的现代化新主城,南京江北新区用了不到8年时间。江北新区高质量推进产城融合,探索出了不少破解发展难题的新办法。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实地探访南京江北新区。在这里,地下空间相当于一栋19层高楼,科学规划让珍贵的土地资源得到深度开发。
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中科创新广场,生态环境优美。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胡冬冬 摄
“这是整个地下空间一期的最深处,也是未来的轨道交通穿行区域。”今年4月初,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浇筑完成,江北新区地下空间一期工程完成最深处大底板浇筑,深度达50.8米,相当于一栋19层的高楼向地下延伸。
南京江北新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以北,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是2015年6月27日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13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9月20日,江北新区地下空间一期工程正式动工。这座位于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的地下之城被形象地称为“城市倒影”。
据介绍,米乐M6 米乐这片区域所有地面建筑层高都超过100米。其中有5幢超过300米的超高建筑,地面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只是满足高层建筑本身配套所需空间就是一种挑战。
中央商务区在“向上生长”的同时,如何在集约使用土地的前提下保证开发所需的服务功能?“深度”开发土地资源成为一种选择,地下空间应运而生。
“地下空间项目对标日本火车站八重洲地下街、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等国际典范。地下空间范围横江大道下穿隧道计划年底建成移交通车。”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玉桂介绍,地下空间项目一方面通过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设计与整体开发,建立“地面道路—地下环路—地下车库”三级车行系统,实现各类功能复合利用;另一方面打破常规的地下空间设计,通过设置采光天窗和提高建筑层高等方法,将自然的“风光水绿”引入地下一层的商业大平层,为地下空间提供阳光、引入绿植等,像 “阳光房”一般。
南京江北新区大型综合商业体虹悦城,室内有开阔的景观设计。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胡冬冬 摄
在江北新区这样一座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建成后,地面上高楼耸立,包括顶级金融总部、超五星豪华酒店、公寓、5A甲级写字楼、大型集中式商业等功能的“新金融中心”形成产业集聚;地面下,地下空间集商业、交通大平层、城市综合管廊、地下车库以及4条地铁线路站厅于一身……“上天入地”是江北新区核心区建设的真实写照。
与传统土地开发建设模式相比,该项目为地上增加12.5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为地下增加62.25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综合节地率达到121%。作为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类节地模式案例,南京市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集成开发建设模式入选2022年1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的《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
2021年9月,南京逸微健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并入驻江北新区,从事基于递送技术的骨关节药物研发。
入驻之初,该公司研发需要用到细胞房和质谱分析仪等仪器设备,价格动辄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除了资金压力外,时间上也等不起。
依托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公司创始人张昊通过租借的方式,用上了平台提供的仪器设备。短短两周后,公司就开始实验,很快取得多项进展。
平台不仅提供场地仪器,还提供各种解决方案,甚至还能整合资源提供专业定制服务。“假如我只是有一个想法,没有研发团队,我也完全可以把我的研发外包给公共平台的团队。他们能做到。”张昊感叹平台的强大。
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于2018年4月,是一个全资国有公共服务平台。江北新区已为这一平台投入15亿元。
目前,该平台为生命健康产业领域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分析检测、研发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科技信息、创业孵化等“一站式”公共服务。
该平台总经理阚苏立接受采访时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平台面向全国服务1200余家客户,2022年科技服务收入2.7亿元,实现国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自我创新、自我造血、滚动持续发展。
江北新区成立之日,喊出了“力争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新南京”,如今提出“最近的未来”。这一口号的背后,是江北新区成立以来每年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速。
不到8年的时间里,在江北新区,钢铁、石化等传统制造企业加快智改数转,以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先导产业奔向千亿集群。在南京市经济发展版图上,江北新区承担着打造“新的重要增长极”的角色。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飞速崛起的背后,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矩阵成为助推器。
南京江北新区龙华路,立交桥、大路与隧道交汇,四通八达。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胡冬冬 摄
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官网有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链接。记者点开后看到,9个公共服务平台涵盖多个产业领域。
近年来,江北新区打造“3+3+X”主导产业,涉及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金融等领域。这些公共服务平台正是为了满足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共性需求。
例如,南京集萃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于南京市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研发、智能车间改造、智能精密加工与检测、高技能工匠人才培养等方面;南京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芯片设计及系统应用提供专业技术资源服务。
“这些平台投资近30亿元,我们希望能最大程度减少企业前期投入成本,帮助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成长。”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新区研创园为例,就有几十个公共服务平台为集成电路领域企业服务。
“搭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矩阵不仅可以节省企业开支,更大的意义是降低社会的整体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武汉市创业天使导师、湖北省统计局原副局长叶青表示,一方面能为企业省钱、谋福利,另一方面能大大提升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实现“物尽其用”。
根据“2022年南京市独角兽、培育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榜单”,江北新区有独角兽企业4家、培育独角兽企业64家,两项合计占全市的33%,数量和占比在全市各板块中均排名第一。这68家独角兽和培育独角兽企业中,生命健康领域企业有32家,集成电路领域企业有30家,合计占比超九成。其中,生命健康产业产值2020年就已突破1000亿元,2021年超过1300亿元。米乐 M6米乐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