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 米乐你好!自贸港丨首席创新官聊聊三亚中央商务区
4月3日,在三亚召开的“制度建设执行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三大行动”推进会议上,海南首批14名“首席创新官”正式上岗,助力鹿城制度集成创新。
为确保群策群力取得良好效果,三亚学习借鉴世界成功企业做法,在海南首推“首席创新官”机制,着力解决专业化领导和专班化持续推进问题。
首批“首席创新官”皆是三亚“制度创新年”行动第一批制度集成创新课题参与的14家单位、企业、法定机构中能力突出的班子成员,其将瞄准游艇全产业链建设、邮轮旅游、种业CRO模式、知识产权“五合一”管理体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因地制宜开展制度集成创新课题研究,适时推出一批有分量、创新成色更足、影响力更大的集成制度,力争取得一批全国首创制度成果,推动至少一个关键领域形成更大制度性变革。
6月15日,《你好自贸港》播出第三期的“你好首席创新官”特别节目,邀请到了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默,和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游艇产业链建设、邮轮旅游发展、财富管理、文物艺术品交易等课题。
(1)目前,三亚正在倾力打造游艇全产业链,让我们的三亚从“千艇之城”驶入“游艇之都”。 目前,在游艇产业链 建设过程中,三亚中央商务区都在哪些方面实施了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丰硕成果?
陈默:在游艇产业链建设过程中,我们紧跟市场需求,同时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补齐补强。 如我们看的旺盛的旅游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游艇出海艘次和人次,带来了购艇的需求,于是我们谋划了三亚国际游艇中心项目。 这个项目是海南首个“先租后让”加“带方案出让”加“拿地当天出规划许可”的项目,占地面积约45亩,建筑面积约4.89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实现游艇的展示交易、链条服务、文化培育、商务休闲等功能,打造365天的游艇展; 针对二手游艇交易无相关规范的问题,牵头编制二手游艇交易鉴证、勘验、评估团体标准,并应用于司法拍卖的“南狮”号、进口的“DU”号,后者也是全国首艘“入境免担保”“零关税进口”“五年以内二手游艇进口”三项政策叠加的游艇; 针对游艇泊位等基础设施较少的情况,建设南边海国际游艇码头,新增285个泊位,并在国内首先引入了系泊泊位的概念(拟建62个系泊泊位),将为船东提供较低成本的停泊空间; 针对产业链上游比较薄弱的情况,举办海南国际游艇设计大赛,吸引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200位设计师参赛,全球征集到127件参赛作品,同期开展研学活动,对于延伸上游产业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在会展活动方面,举办2023年三亚国际游艇展暨国际酒类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游艇、亲水装备、新能源船艇以及艺术、酒类、生活类等近600个品牌参展,主会场和分会场共有227艘实船参与展示,游艇展区现场签约企业9家,成交船艇类13艘、海上娱乐汽车艇4艘、配套车辆类4辆、船艇设备类38套,另有意向订单19份。
(2)三亚游艇产业链未来的前进方向、建设路径和发展理念是什么? 在这一过程中,中央商务区将在哪些方面继续深入创新,让创新在三亚游艇产业链的未来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陈默:去年,我们推动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推进三亚游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提出了搭建游艇交易、产业创新2个平台,建设三亚国际游艇中心、建设南边海国际游艇码头、建设游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8个项目,跟进放宽进口二手游艇船龄限制、争取延长游艇入境一次性停留天数、对超级游艇乘员定额放宽至29人等6项政策,擦亮海南国际游艇设计大赛、三亚新能源船艇挑战赛等6个赛事活动的“2866”计划。根据工作安排,这里面有一些已经落实了,下一步我们将围绕“2866”计划继续推进落实,助力三亚成为亚太游艇之都,这既是我们的定位,也是我们的目标。未来,我们在制度创新方面,一是要继续争取“2866”计划中尚未落实的政策,如研究如何将游艇核载人数放宽至29人,如何在海关的支持下将境外游艇一次性访问时间延长至183天等;另一方面,要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实际困难开展相关创新工作,如对游艇租赁制度的优化、游艇夜航的优化、对新能源游艇的扶持政策等。三亚游艇产业发展,除了自然的因素,制度创新是重要的发展引擎,相关管理部门也非常支持,“游艇租赁”“一船一码”“多证合一”“一次办不停航”等多项政策均为全国首创,未来制度创新将持续引领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建设。
(1)对于三亚来说,邮轮旅游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又有哪些必须面对解决的难点? 目前,针对这些难点,中央商务区计划如何通过“创新”来解决?
一是气候优势,三亚拥有全国最长的邮轮适航期,年均适合邮轮航行的时间超过350天。 这个优势尤其对刚刚起步阶段的中资邮轮公司的航线选择上有很大帮助,我们知道外资邮轮冬季会离开中国母港去到新加坡及澳大利亚等更温暖的地区运营,但中资邮轮目前不具备海外母港运营能力。
目前国内中资邮轮情况是: 主要是5家邮轮公司持有并运营着6艘邮轮,其中除大西洋号在售、地中海号发布今年第四季度回到中国运营以外,其他4艘邮轮目前均在国内。
二 是旅游资源优势。 三亚拥有国内首座邮轮专用码头,拥有国内唯一的西沙旅游航线,联通三亚与西沙岛屿,与迈阿密和加勒比海专属岛屿的关系高度相似,发展潜力巨大; 拥有旅游目的地众多,包括3家5A级景区、6家4A级景区,亚特兰蒂斯、海昌不夜城等主题公园,对游客的吸引力日益提升。
三是政策优势。 自贸港政策为市场主体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空间: 企业所得税15%政策,进口邮轮、部分邮轮零部件零关税,支持国际邮轮加注免税燃油等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目前国内唯一的邮轮海上游试点政策,以及《海商法》关于海上游航线资质认定及自贸港内“一程多站”航线审批权限下放,加上外籍游客乘坐邮轮入境15天免签等将降低企业的时间效率成本; 同时《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船舶条例》的实施将极大拓宽进口邮轮的选择面。
比如基础设施方面,凤凰岛国际邮轮港泊位仅8万吨,接待能力不足,现有航站楼,通关效率低,需要进一步完善; 市场方面,三亚本地客源少,另外也缺乏深度游产品,对于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入。
针对这些难点,我们一方面配合市交通运输局开展三亚港规划修编,计划在凤凰岛预留2个最大到22.5万吨的泊位,在港务局码头预留1个最大到10万吨的泊位,保障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编制了邮轮母港的产业规划,并结合码头规划对于凤凰岛现有土地空间规划进行了优化,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们在航线设计上在考虑利用好三亚的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开通与重点客源地的对开航线,如“三亚-深圳”航线,并与周边景区、本地黎苗文化进行了联动。
(2)在实践过程中,中央商务区在推动邮轮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这些进展背后凝结着中央商务区哪些方面的努力?
陈默:一是市场主体陆续入驻,中旅邮轮、蓝梦邮轮、国旅环球行等20余家邮轮产业链企业已入驻园区。 二是在疫情期间实现了邮轮的稳定运营,如西沙航线日正式复航,成为疫情以来国内首条复航的近海旅游航线,招商局维京游轮“伊敦”号于2021年9月底开通了“三亚-深圳”航线,该航线也是国内首个五星红旗邮轮航线,此两条航线在疫情期间未发生防疫风险。 三是积极解决企业困难,在疫情期间积极协助国际邮轮停泊、加油、开展伤员救治,并在外籍船员合同超期的情况下,协助完成外籍船员换班,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外交事件。 四是编制并印发了园区邮轮产业的扶持政策,为了更好地适应疫情后的新形势,目前我们正在对这项政策进行优化升级。
陈默:未来将加快三亚向国际邮轮母港发展,打造一流的国 际邮轮旅游消费中心和国际邮轮岸上配送中心,助力邮轮旅游试验区建设。
具体将按照“1234”的发展思路,即聚焦邮轮母港建设这1项中心任务,苦练邮轮运营和招商服务2项内功,完善总部经济、船供、人才3项配套,推动旅游消费、通关效率、信息服务、文化培育4个升级,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彰显自贸港建设成果。
陈默:中央商务区积极规划产业空间载体,创新开展新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调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争取监管政策突破,建立健全财富管理企业服务体系,丰富财富管理产品,加快构建财富管理生态圈,促进财富管理产业集聚。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三亚中央商务区财富管理、跨境金融、要素市场三位一体的新金融发展格局逐步成型。
园区私募基金管理公司191家,管理规模超200亿元; 私募基金82支,注册资本近200亿元。 “双Q”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发起成立QFLP基金产业联盟,累计入驻QFLP基金44支、QDLP基金管理企业14家,分别占全省的一半左右。 公募基金嘉实基金财富管理子公司落地园区。 IDG、太古集团、吉利集团等跨国公司先后在园区设立跨境投融资平台。 海南首单SPAC成功上市。 发布了海南首个S基金政策,推动海南首支S基金落地; 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首单跨境碳交易成功落地,三亚国际资产交易中心完成首单不良资产跨境转让业务。 成功举办两届三亚财富管理峰会和中国可持续投资(ESG)与海南自贸港建设论坛。
(2)QFLP基金产业联盟是什么? 在财富管理领域中QFLP基金产业联盟发挥的作用和价值是什么?
陈默:三亚中央商务区着力打造专业、真诚的金融产业招商服务团队,积极对接国内国际有跨境融资需求的头部机构,累计落地QFLP基金44支,注册资本39.87亿美元,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QFLP产业集聚。
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三亚中央商务区牵头,汇集了头部金融机构、红圈律所、商业银行等行业参与方,成立了三亚中央商务区QFLP产业联盟,横向上为各QFLP试点机构间的资源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提供了桥梁,有利于在机构落地、运作合规等方面形成更加明确和统一的标准,纵向上也打通了地方园区、投资机构和被投企业间资源信息流通的渠道,有利于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1)文物艺术品交易是因为何种原因,在何种契机之下,成为中央商务区的发展业务?
陈默:海南自贸港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海南四大主导产业布局发展的新机遇,随着自贸港建设的深入,目前国内外众多优秀的企业已入驻自贸港,在三亚中央商务区就入驻了大量的世界五百强和中国五百强企业,更多的高净值人群也随之而来,对于三亚文化艺术的发展诉求也愈加强烈。 在此基础上,三亚中央商务区紧跟市场需求,将文物艺术产业发展纳入园区“4+2”产业体系,发展园区特色产业经济。
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发改体改〔2021〕479号)中“促进文化领域准入放宽和繁荣发展”的精神,推进实施第十条“支持建设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和第十一条“鼓励文化演艺产业发展”的具体意见,三亚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谋划了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两个项目,并与周边配套工程打包为中国海南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及配套工程项目。 该项目位于中央商务区核心地段,是三亚中央商务区的重点发展业务。
交易中心及配套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三亚经济圈十四五期间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区域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
项目整体定位为全球城市卓越水岸、自贸港滨海会客厅、三亚经济圈文化地标。 交易中心致力于建设全球文物艺术品展示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将引入艺术品行业的展览、交易、拍卖等国际规则,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艺术品和符合文物保护相关法律规定的可交易文物提供开放、专业、便捷、高效的国际化交易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拍卖机构在此开展业务,推动降低艺术品和可交易文物交易成本,有效提升文物艺术品交易的全球配置能力。 从社会效益来看,交易中心建成后主要为市民游客提供、公益展览、美育教育、文化交流等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将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和游客文化生活,提升自贸港品牌形象和文化品位。 从产业带动性来看,该项目拟打造为自贸港重大公共基础设施之一,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孵化平台,支撑海南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市场准入体系和市场环境,促进文化领域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尽快形成国际比较优势,辐射带动自贸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
(2)文物艺术品产业在三亚发展的难点和堵点有哪些? 中央商务区计划如何推动文物艺术品产业快速、深入发展?
陈默:文物艺术品产业在三亚发展的时间较短,市 场根基薄弱,相关企业机构较少,还未形成区域内的产业链良性发展态势。 发展的难点在于文物艺术产业链的搭建以及市场的初步筹备预热。 发展的堵点在于产业链筹建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把控和打通,包括业务实施环节的买方、卖方及相关服务方,以及为产业发展服务的政策扶持体系搭建和政府服务体系筹建。 三亚文物艺术产业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不论是产业本身发展、还是相关的服务配套、政策体系等都还不完备,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摸排和解决问题。
目前,中央商务区积极谋划文物艺术品产业在三亚的落位发展,通过系统谋划交易中心建设、产业链搭建、业务开展、政策研究创新等板块工作,全方位构建文物艺术品产业发展面貌,同时,积极外出推介招商,吸引行业优秀企业、机构协会及个人入驻三亚中央商务区,谋求共同发展,快速推进文物艺术品产业在三亚的快速、深入发展。
陈默:目前,三亚中央商务区积极谋划对外招商推介活动,一方面对国内外文物艺术产业链优秀企业进行摸排,另一方面积极与这些优秀企业沟通洽谈,为其入驻三亚中央商务区提供全方位陪伴式服务。 其次,三亚中央商务区系统谋划全年活动,通过举办文物艺术展览展销、论坛、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带动三亚文物艺术产业发展活力,对外宣推三亚文物艺术产业推进成果,形成地区发展强有力的吸附力。 最后,通过与相关企业的深度沟通,准确定位企业诉求,通过政策创新、奖补扶持等方式,为文物艺术品企业在三亚中央商务区的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和支撑。米乐 M6米乐米乐 M6米乐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